第五百四十五章 阅卷-《从知否开始当文圣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直到他拿起另一份试卷时,那一直平稳的动作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。

    这份试卷的字迹,清雅端丽,风骨内蕴,一笔一划都透着深厚的功底,赫然是馆阁体中的上乘之作,一看便知是经年累月、苦练不辍的结果。

    再看文章,开篇引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立论便显出不俗的见识与高度。

    接着,文章并未急于提出具体策略,而是先纵论古今,详细分析了前朝“臻”之武帝虽武功赫赫却耗竭民力,以及更早朝代应对边患的成功与失败案例,引经据典,学识之渊博,令人侧目。

    其后提出的策略,核心在于“伐交”与“固本”,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联络凉国周边势力进行牵制,同时大力整顿吏治、藏富于民,将“守”诠释为积极的“待时”。

    文章花团锦簇,逻辑清晰,辞藻雅驯,显得极为稳妥、周全,甚至可以说……有些过于追求四平八稳,面面俱到,似乎不愿在敏感的战守之争中明确站队,得罪任何一方,那锋芒,被精致而严谨的论证小心翼翼地包裹了起来。

    萧钦言眼中精光一闪,嘴角那丝习惯性的、若有若无的笑意又深了几分,带着一种洞悉秘密的了然。

    他几乎可以肯定,这必是出自那位河南道袁家的公子,袁慎袁善见之手。

    联想到袁家因前朝旧事而被迫“封闭甲子”的承诺,以及皇帝特旨允其一人出仕的微妙背景,萧钦言心中明了。

    此子并非无才,相反,其才华横溢,但家族沉重的历史包袱,让他不得不选择一条最为稳妥、甚至略显保守的道路。

    这篇策论,完美体现了其“藏拙”与“求稳”的策略,既展现了足够的才华学识以立足,又避免了因立场鲜明而卷入未来的朝堂纷争,可谓深谙明哲保身之道。

    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份卷子归入“上等”之列,却并未如沈端那般高声赞扬,只是淡淡评价了一句:“此卷文章,倒是极好的。”

    这话,听在不知情人耳中,自是以为萧相倾向此篇文章,顿时,众人皆是纷纷传阅,对其评价颇高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